中国软件跟欧美的真正差距:统一大市场
我们可能已经读过很多的文章,分析为什么中国的软件企业发展一直不如欧美市场。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无论是市值还是收入规模,大概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一,这个跟中国的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
真正有价值的软件需要与规模相匹配。举例来说,ERP软件要想发挥价值,需要对生产过程和资源管理的流程进行标准化,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规模,这种标准化也不会带来太大的益处。在中国的软件市场中,我们的客户真具备规模化效应么?
工程造价软件曾经撑起了千亿的行业市值,可以销售给大量的工程项目公司。面向地产行业的SaaS销售应用,可以服务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县城的各种地产项目公司,每个楼盘都可能购买一套软件,毕竟这个费用比沙盘、样板房和渠道费要低多了。这些软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销售给那些大型企业,但是实际上是销售给大量的同质性的“小型企业”。在小型企业中,偏业务的软件市场规模会很大;但是偏管理的软件是需要大型企业的土壤。
但是跟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可能缺少真正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那种单一业务的大型企业,即使我们已经有很多企业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中国目前大部分的央企国企都是通过历史上的重组合并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复杂的业务形态,一个大型企业的业态可能会涵盖地产、金融、零售、建工、制造、消费和公用事业等。中国的大型民企企业,由于在单一领域扩张受限和各种新业务机会的存在,也会倾向于多元化的布局。
在这些企业中,由于业务类型繁多,很多企业的子部门拥有较为独立的管理权力,从业务运营到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乃至IT系统,都能够进行相对灵活的自主决策。这种情况下,一个大型企业实际上更像是众多独立子公司的集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集中式的“大型企业”。在中国,一个企业下设有众多的法人单位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企业结构导致了“影子IT系统”的普遍存在。集团层面的IT部门通常只能在预算、架构规划、招投标管理和安全等方面施加影响,很难将整个集团的IT形成一盘棋的格局。甚至由于集团的编制受限制,许多大型集团的总部IT团队规模甚至小于其下属成员公司的IT团队,这进一步加剧了管理的复杂性。强势成员公司一把手在集团里的地位也会高于集团的IT部门,这为CIO们如何有效平衡两者关系带来了挑战。
在欧美的企业环境中,特别是在上市企业中,更常见的是大型企业专注于单一业务。那些超级大型企业,由于资本回报率的要求,通常会定期剥离或出售经营不佳的业务单元,同时合并市场上优质的资源,以实现接近垄断稳定格局。在某一细分市场中,经过激烈竞争后,可能只剩下2-3家大型竞争对手。举例来说,在个人日化用品细分市场,宝洁几乎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场上其他品牌实际上是宝洁旗下的子品牌。这些不同品牌可以共享许多资源,包括原材料、制造工艺、生产工厂、物流和专利等。
专注于某一领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不论企业规模多大,最终决策权通常都掌握在个人或一组人手中。只有当最终的决策者能够更容易达成共识时,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更长远地发展。
当你观察这些单一业务的大型企业时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标准化。例如大型超市沃尔玛,Costco (好市多),快餐连锁店麦当劳、肯德基。当你逛上海的Costco 的时候,里面的布局和设计,几乎能做到跟美国某个小乡镇里的门店几乎一致。像特斯拉,市值曾达到万亿美元的企业,就是靠着两款在全球标准几乎一样的车型。
当同一个业务复制几百上千次的时候,企业管理才有了价值,只有软件才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这么大的规模,每一个更优化的功能点和技术都可以产生非常高的价值。
以线下的超市或者商场为例,标准化里做的非常好的万达商城,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也只有400多家,平均350万人有一家万达商城。而中国有2800多个2843个县级行政区,覆盖率还只有七分之一。而沃尔玛在全球有接近上万家超市,在美国就有4700多家门店,平均7万多人就有一家沃尔玛超市。
在这样的规模下,沃尔玛才可以每年花上亿美元在HR的SaaS软件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最大的SaaS软件全部的营收也才刚过一亿美元。在这样的架构下,也很少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影子IT体系,标准化管理和软件也更容易推广。跟欧美市场相比,我们的“单一业务大企业“太少了。如果软件企业的客户都不能实现标准化,那么软件怎么可能做到标准化呢?
我们现在的规模化业务更多的是在互联网的C端,在激烈的竞争中,互联网电商已经被几大巨头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但是仅仅是在销售端和流量端形成了规模效应,还无法保障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在没做到工业化标准版之前,我们就开始追求千人千面,追求个性化制造,追求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是不是会有些跨越式发展?
政府也意识到了现在市场割裂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在2022年4月10号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是通过法治引领、规范和保障,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重点包括完善统一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等。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4/10/content_5684385.htm
未来我们有可能形成大量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单一业务大企业么?我们的软件企业是否能诞生像Workday、Salesforce这样的巨头呢?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我们市场割据的现实,未来这些问题是否有可能会改变?今天先初步列一些想法,以后再慢慢补齐:
农耕文化与欧美文化的天然区别:
农耕文化可能天然习惯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扩张缺乏动力。
发展时间太短:
我们发展的时间还太短,无论从人,组织还是资本还来不及形成统一大市场,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磨合
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政府可能出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实行保护主义政策,限制或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
政策执行不一致: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语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各异,政策在地方的执行可能存在差异。行政上的分割和市场准入壁垒可能阻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统一。
户口和土地政策的限制:
因为户口和土地制度,会限制人口和人才的充分流动,从而使得组织、资本、企业和市场无法快速统一。
专业分工和职业经理人
在由创始人管理的私营企业,企业管理者没有很强的动力关闭经营不好的部门,多元化的业务经常跟创始人的情怀有关。职业经理人的充分流动,也会带来各种新的业务机会的重组。
市场缺乏出清机制
因为各种保护机制,市场上存在一些强买强卖的业务,那些能力较差的企业也能长期存活下去,而不是快速消亡或者被出售。
行业政策变化大
当行业的监管政策经常发生剧烈的变化时,企业自然地会用多元化布局来平衡自己的经营风险,做到”东边不亮西边亮“,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
还有哪些其他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的统一大市场呢?欢迎大家留言。